本报讯(记者 陈君) 一年多前,北京长安街、友谊商店、颐和园等主要街区景点,出现了一批颜色鲜艳、标识醒目的分类垃圾桶,但细心的市民发现,环卫工人在清理这些垃圾桶时,多是合几为一并未分类。记者从北京市环卫局获悉,这些地方设立的分类桶,只是为了呼唤人们的环保意识,并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分类。11月12日,宣武区环卫局传出好消息,11月底,宣武区1326个驻区单位将全部实行垃圾分类,而且所有可回收的垃圾都将找到“下家”,使垃圾实行了真正意义的“分类”。
据了解,宣武区50多万人口,日产垃圾700吨左右,主要是运往距城32公里的安定垃圾卫生填埋场填埋,而占地342亩的安定填埋场将在14年左右的时间内被埋满。那么,今后呢?
宣武区在垃圾分类回收方面带了个好头。最关键的是,今年4月23日,该区成立了京城首家垃圾分类回收系统——宣武再生资源分选站;可按再利用、可焚烧、可堆肥等进行分类,今年4月以来,全区66个单位及24个垃圾楼已回收废纸、废塑料、泡沫、金属、橡胶等24类垃圾资源约860吨。